《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26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由于中国缺乏像列宁那样的伟大的革命理论家,关于如何将“外来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样高深的理论问题,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法做出令各方都很满意的回答,所以,当年的很多理论问题也遗留至今。不过,对于苏联“二手理论”当中那个最显著的特点、也就是将“封建”一词“经济学化”的这个特点,却被我们不经意的继承下来,并且影响深远。从此之后,中国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拘泥于“封建”一词的原始古义,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起这种“二手理论”的方法,更多地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开始将“封建”一词向经济学领域转化。

  比如,
  日期:2018-09-14 20:42:58
  《历史的侧面》(103)
  比如,打响论战第一枪的陶希圣就认为,判断“封建制度”的标准无非就那么两条【42】:
  一个是,“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制度之上的,他的基础是在农村”;
  另一个是,“在封建制度下面,掌握土地的封建领主,掌握治权的是封建贵族”。
  “正是因为这两个特征,导致在封建时代,没有集中的城市,也没有发达的货币,管理社会事务的不是官僚,而是贵族。”【43】
  由此可见,即使是打响论战第一枪的陶希圣在讨论“封建”问题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拘泥于“封建”一词的原始古义,而是不由自主地比前人更加重视“经济”的因素,这也代表了当时学人的一种普遍思潮。
  好了,我们现在分别说一说,“四大门派”各自的观点。
  日期:2018-09-14 21:58:18
  《历史的侧面》(104)
  “新生命派”的观点
  秦汉之后,中国已由封建制度进入到官僚政治时期,政治的力量由贵族转移到了士大夫阶层。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日期:2018-09-15 08:50:53
  《历史的侧面》(105)
  新生命派的老大自然是陶希圣。
  虽然他在描述“封建制度”、“封建社会”概念时,更加重视经济的因素,但他提出的“封建”概念,还是没有脱离其原始古义,更没有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feudalism)、日本古代史上的“封建”、以及中国古代史上的“封建”概念脱离太多。
  作为论战的一方,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大体维持了“封建”一词的古典含义,并没有像某个门派那样表现的那么“前卫”(这一派,除了陶希圣外,其代表人物还有梅思平、梁园东等人),愣往经济学上靠。
  比如,陶希圣在其代表作《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中认为:
  如果按照西欧的标准(“西欧封建”feudalism),中国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真正的封建社会。如果非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当中划出一段历史时期与之相对应,那么先秦时期(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最为典型。因为即使是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像齐、鲁、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封建诸侯,也与欧洲式的封建领主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
  第一,西周封建制的中央权力似乎要更大一些,因为周代的诸侯大都是从周天子那里直接分封出去的(主要靠裙带关系),而西欧的贵族主要依靠武力(打架打来的),他们的封地是靠自己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所以中国诸侯的自主权似乎要小一些,而西欧贵族的自主权似乎要大一些;
  日期:2018-09-15 09:56:47
  《历史的侧面》(106)
  第二,在中国的诸侯国内部,人民对于领主的义务要比对卿大夫更重一些,因为在各个诸侯国内,权力更加集中于诸侯,而不像西欧那样,权力极端的分散。【44】

  由此,陶希圣提出了中国封建制度瓦解的五大特征:
  第一是“等级制的瓦解”;
  第二是“兼并战争”导致“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三是“社会纽带的松懈”;

  第四是“个人及社会对于社会再建之无力”,也就是人们不再希望回到封建制时代;
  第五是“士人阶级的勃兴,及官僚制度的成立”。【45】
  总而言之,陶希圣并不认为中国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因为在他看来,最早的一批诸侯不过是一些“氏族长”,而到了“战国七雄征战”的时候,又恰好碰上“封建制的崩溃”时期,所以怎么看都不顺眼。
  不顺眼怎么办呢?
  日期:2018-09-15 10:20:07
  《历史的侧面》(107)

  据此,陶希圣抛出了他著名的“(官僚)士大夫”论,认为秦汉以后两千年的社会应该命名为:
  “以士大夫身份及农民的势力关系为社会主要构造的社会。”
  而且,正是“(官僚)士大夫”这个阶层主导了秦朝以后的社会,他们“在社会地位维持其身份优越权,在经济上维护其土地所有权,在政治上表现为官僚政治,在思想上表现为等级和尊卑…”。【46】
  当然了,陶希圣否认中国曾经存在过类似西欧那种典型的“封建社会”,但他又同时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虽然被破坏了,但是西周制度的核心思想—宗法制度—却顽强的存活下来,主要表现在“封建思想”、“封建势力”、“宗法势力”等方面,成为后世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圣经贤传和道德指南,足足影响了后世的中国人两千多年。
  日期:2018-09-15 11:44:55
  《历史的侧面》(108)
  除此之外,陶希圣还采用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对“封建”概念进行分析,认为“封建制度”自春秋战国时期“崩坏”以后,中国就已经不是什么封建国家了,至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也不再是代表封建领主利益的贵族政府,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官僚政府。可是封建制度虽然结束,但,“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迟迟没有产生出来”。那么这一段历史时期(秦朝至清朝)应该怎么称呼呢?陶希圣试探性地给出一些自己的说法,比如:

  “先资本主义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等等。
  而这些说法最初是由“新生命派”的另一位主力干将梅思平首先提出来的【47】。
  很明显,陶希圣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当时流行的“社会形态依次递进规律”的影响。按照这个规律,封建社会之后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才对,可是秦-清这段历史时期无论怎么看又不像是“资本主义”的。这可怎么办呢?总要有个称呼是吧!无奈之下,他只好冠以:“先资本主义”、“前资本主义”这样一类似是而非而又含糊其辞的称呼。
  日期:2018-09-15 13:07:26
  《历史的侧面》(109)
  其实,类似这样的称呼,在民国时期非常普遍。当时,有很多仁人志士都在寻求强国救民的大道理。可是,要想救国,首先要弄清楚近代中国为什么会积贫积弱、贫穷落后,而在这些原因当中,社会制度又是最核心的内容。
  所以,这些人就将目光投向了西方,考察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
  但是考察一大圈下来,发现类似中国这样的制度(指“秦朝至清朝”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在西方世界里居然没有!好奇怪呦!接着,他们把目光又转向了日本,发现在日本的古代史里居然也没有!这就更奇怪了!

  难道说,这种制度是中国的特产,蝎子粑粑,独(毒)一份?
  难道说,中国到了近代贫穷落后真是由这种社会制度造成的?
  难道说…,也别难道了。如果真是由这种社会制度造成的,那么秦朝至清朝这段历史时期又是个什么社会呢?它又该如何命名呢?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而当时的学人也是脑洞大开,怎么命名的都有,各路神仙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自给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他们给出的答案也是稀奇古怪,五花八门。
  因为这段历史时期是封建时代之后(秦朝之后)的,所以有人将其命名为“后封建社会”,又因为它发生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所以,一些人又将它命名为“先资本主义社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