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55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孔:拉倒吧!社会的病因不在于嗜欲不嗜欲,关键在于你仁还是不仁,是否按照“周礼”的要求去做事。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多培养贤人,如果都是君子的话,即使有欲望,也会收敛起来,所以,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尽量让执政的人都变成君子,然后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去教育群众,改造小人,这样一来,社会就大治了!
  庄:不对,不对,应该无为而治,去除所有的欲望。在我看来,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只会把事情搞糟,还不如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为好,让谁也占不着便宜。无便宜可占,自然也就没有了纷争。
  孔:非也!非也!应该加强思想教育,树立道德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去教化臣民。
  庄:一派胡言!治国应该顺应潮流,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不能让大家都变聪明了,人这个物种一旦聪明了,奸巧也就出来了,只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人们才能“少私寡欲”,社会才能安宁。
  孔:胡说八道!你这是在“愚民”,是在逃避现实。治国应该入世,不应该出世,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算“(累累)若丧家之狗”也应该在所不惜。
  …
  两个白胡子老爷爷各守一端、各执一词,吵的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吵到最后居然揪胡子、抓头发打了起来。阵疯一看不妙,只好借机开溜。
  Cut!
  好了,这是阵疯从两千三百多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给您带回来的报道,希望您能够对儒、法、道三家有一个粗浅直观的认识,后边我们还会详细的说明他们的区别。[/cp]
  日期:2018-10-07 19:01:53
  [cp]《历史的侧面》(245)
  其实,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先秦的诸子百家当中,各家学派的思想是互相冲突、针锋相对的,谁也不服谁。
  他们在思想上的差异是如此的巨大,尤其是儒、法、道(还包括墨、兵、纵横、阴阳、名等)三家,相互之间谁也瞧不上谁,都认为自己才是绝世真理。但相比较而言,道家更看不上儒家,儒家更看不上法家,而法家呢?谁都看不上!
  可是,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下,在诸侯争霸的过程当中,法家之所以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最符合历史潮流的诸子学说,当然与法家顺应形势、不逆历史潮流而动有关。它不厚古,不薄今,立足于现实,重视实效,从“人性恶”的前提出发,制定严密的法令,将人性当中“趋利”的那一部分以可控的方式释放出来,把它们引导到富国强兵的道路上来,这就使得那些推行法家改革的诸侯国,比如秦国,在惨烈的列国兼并战争中,占得了先机。

  当然了,这种情况在战国时期还只限于秦国一国范围之内,在其他的诸侯国,虽然也进行了郡县制改革,但进行的都不是特别彻底。
  比如,[/cp]
  日期:2018-10-07 22:13:12
  [cp]《历史的侧面》(246)
  比如,春秋时期很牛气的楚国(最早发明了“县”),到了战国时期,反而牛气不起来了。至于其中的原因嘛,无他,还不是因为国内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楚王那些七竿子、八竿子打不着的贵族、亲戚们,反攻倒算,封建势力再次复辟。等到这些卿大夫势力再次强大起来,国君的实力势必又会被分散。因为这些贵族的封地遍布全国,而且各自领有自己封地上的财产、人口和军队,俨然国中之国。除此之外,他们在政府中还占有席位,遇到国家大事都不是从国君利益出发的,而是从自己的封地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其结果只能是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根本不听国君号令,最后不仅分散了国君的实力,也拖垮了楚国的综合国力,致使整个国家形成不了一个合力,不能够攥紧一个拳头一致对外,当然了,也就无法和深入进行过郡县制改革的秦国相抗衡。

  而这样的情况还不仅仅存在于齐、楚、鲁这样的老牌诸侯国,即使刚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在封建制度上曾经吃过大亏的韩、赵、魏三家,也依然是如此,谁让传统的力量依然强大呢!放眼望去,整个中原地区,除了秦国之外,封建制度依然占据着优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有所改观。[/cp]
  日期:2018-10-08 08:10:38
  《历史的侧面》(247)
  。大致从公元前23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为止,秦始皇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相继吞并了东方六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到了这个时候,整个天下都应该叫秦国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秦始皇还不能叫秦始皇,因为他还没有称帝,还应该称秦王才对。
  秦始皇,本名政,嬴姓、赵氏,所以当时关于他正确的称呼应该叫作“秦王政”,或者“始皇帝”。那些叫他“嬴政”的人都是一些没文化的大老粗,因为古人是不会这么叫的,他们一般只称氏,不称姓,因为称氏显得尊贵。
  秦王政在统一中原以后,一项重要议题被提上了日程—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政体来有效管理这么大一块疆域?
  是采用封建制呢?还是采用新兴起来的郡县制呢?
  关于采用何种政体的问题,在当时的秦国曾发生过一场非常著名的辩论。辩论一方以丞相王绾为首,认为新兴的秦国应该继续沿用周朝传下来的封建制度。至于理由嘛,他们给出了两点:
  其一,分封自己的子孙、亲属为诸侯,万一哪一天乱臣贼子了造反或遭遇外敌入侵,各大诸侯国之间彼此还有个照应,可以相互支援,不至于一发生动乱就被乱臣贼子一窝端。这非常有利于他们老嬴家的一家一姓的统治。
  其二,“封建”这种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在人们思想意识当中,已经根深蒂固,所谓传统的力量不可违啊!这种制度已经是天下臣民最熟悉、也最为适应的政治制度,根本就没有改革的必要。
  日期:2018-10-08 10:28:45
  《历史的侧面》(248)
  所以,在王绾看来,新兴的秦国应该继续沿用西周的封建制度,而他的理论也得到了绝大多数朝臣的认可。
  就这此时,站在一边的廷尉李斯不乐意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封建制那老一套,真是一群老古董。他站出来高呼:空谈误国!

  啊不!原话是:“不可为也”!
  他对秦王政说:周代的天下为什么会由大变小,从强转弱,乃至最后分崩离析呢?其祸根就在于传统的封建制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已经过时了,地方上的诸侯国君,原本都是血肉相连的宗族子弟,本应该相亲相爱,互相照应。但是,他们为了土地、人口、女人、以及财富,大打出手,相互攻伐视为仇敌。周天子既无经济能力卡住他们的“脖子”,又无军事实力捆绑住他们的“手脚”,最后只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毫无办法。如果不改变旧的封建体制,继续搞分封那一套,将来必然还要重蹈周王室朝的覆辙。现在天下获得了统一,应该全都划分为郡县,排除官吏直接进行管理。对于皇子、功臣,政府可以用地方缴纳上来的赋税好好赡养他们,让他们衣食无忧就行了,不必分封土地给他们。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最容易控制。要是天下人都没有了异心,天下也就太平了。

  秦王政听了李斯的分析,十分赞赏。估计他也认为封建制度确实是走到头了,于是便说:“李斯说的对。”
  就这样,秦初这场关于“废封建、置郡县”的大争论,大概就是根据这么一场关于秦国前途和命运来说都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的廷议,终于以两票赞成、多数票反对的结果,“顺利”通过了郡县制的方案。
  日期:2018-10-08 12:39:49
  《历史的侧面》(249)
  随后,秦王政下令,参照商鞅变法时的制度,在新占领区内,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也有说41个郡的),一郡之内又分成若干个县,由中央选拔非世袭的职业官僚进行直接的管理,从而打破了过去世代相袭、私土私民的封建制度。郡县制也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秦国”也正式进化为“秦朝”,从此之后,中国历史正式跨入到皇权流官体制的社会阶段。
  做完了这一切,秦王政觉得,自己并吞六国,一统华夏,“德高三皇,功超五帝”,非常的牛B,以至于每天早晨醒来,都会被自己伟大的功绩激动的直打哆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