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那些事》
第33节

作者: 古月照今尘1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五.奕訢自我救赎,联合两宫。
  咸丰驾崩前,就将奕訢排除在日后的权利中心,肃顺八大臣顺利接掌帝国的权利,先是,两宫争取到自己应有的权利;现在是北京的奕訢也不认可这种安排,可他是被先帝排除的人,怎么挽回?看看奕訢的运作。咸丰病危的时候,奕訢就想探望,想接近咸丰,人怕见面树怕扒皮,一见面一谈过往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在重述一下兄弟情,咸丰难免不动情,重新重用六弟,可咸丰不给奕訢这个机会,避而不见。咸丰死后,肃顺八大臣照方抓药,闭口不提让奕訢上热河奔丧的事。此时的奕訢在北京,经过缜密的分析,感觉还是得上热河一趟,如果一直在北京就是坐以待毙,为了权利和今后的富贵,冒险上热河接触两宫皇太后,这是唯一的胜机。现今咸丰帝龙驭上宾,他这做兄弟的吊祭皇兄,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肃顺等人也不好一味蛮横拒绝,否则就会让人惹人非议。自古富贵险中求,就这么定了。1861年8月27日,恭亲王奕訢“奏请前赴热河叩谒梓宫”的奏折送至热河;8月28日,两宫准奏,8月30日传回北京。1861年9月5日,恭亲王奕訢抵达热河避暑山庄。奕訢一到,先是到咸丰灵前一同痛哭,真假各半,就像他和他四哥的感情一样。奕訢此时的表现是低调的、沉稳的、不愧于他的外号鬼子六。就在这时,两宫传旨召见奕訢,这时八大臣的智囊杜翰出面阻止,提醒奕訢叔嫂自古当避嫌疑,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奕訢机智的化解,邀请郑亲王一同前往,剩下的7大臣不以为然,就这样奕訢得以单独觐见两宫皇太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的这次秘密会见进行了两小时左右,详情不知,从后来发生推测双方是一拍即合,就政变事宜初步打成一致。

  会见完两宫之后,恭亲王开始发力,悄悄的联系志同道合的同党,经过同党的会商,认为要想顺利夺回军政大权,就得回北京。9月9日,两宫下令奕訢第二天请安回京。9月10日恭亲王再次觐见两宫,提出了早日回京的必要性,而且要韬光养晦,一切等回京再说。现在最重要就是两宫太后立即传旨,确定回銮北京的具体日期。11日恭亲王奕訢离开热河回到北京。
  六.董元醇奏折引发的搁车事件:

  正当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分别暗自紧锣密鼓地准备政变之时,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恭亲王奕訢到热河时,身在北京的协办大学士周祖培因与肃顺积怨甚深,周担任户部尚书,肃顺是周的副手,但时常当面连打击带讽刺,说周祖培就是酒囊饭袋,将其所批阅处理的文件全部作废。从新批示。周祖培默默隐忍,担心肃顺等人一旦站稳脚跟于己不利,就唆使御史董元醇上奏折抢先发难。1861年9月10日,董元醇的《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自北京发出,十三日送到热河。恭亲王奕訢此时正在回京的路上,尚不知晓此事。这是北京帮的一招试手,看看八大臣和两宫的关系,也是挑拨两者关系的妙手。

  董元醇的看法:做什么事,得灵活,现在天下有点乱,皇上还小,所以皇太后就得多担待点政事,这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咱们应该公开正式的对外公布,这样就是让中外知道,大清皇上虽然小,但皇太后暂时总理朝政,只有如此,才能使心有不轨的人断了想法,大臣们也不敢欺上瞒下的胡干,等到皇上过些年长大了,再亲政一切就好了。 现在虽然有辅政大臣,可还得在亲王中选一二人,一同辅政,这叫亲贤并用,再给皇上找个好老师,好好教,日后皇上必成大器。大清朝虽然向无太后垂帘之仪,一切事物都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必拘泥于旧例。

  董元醇奏折的内容正中两宫太后,特别是慈禧太后的下怀。

  董元醇的奏折没有按照一般程序处理,在慈禧手里多留了一日,9月15日两宫批准了董元醇的奏请,就是垂帘听政和请一个亲王辅政及给皇帝找个老师这三点建议,令八大臣即可办理。
  肃顺八大臣中的笔杆子焦祐瀛以小皇帝的名义写了个圣旨,严厉的驳斥的董元醇的奏折。主要讲,我朝没有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皇上这么小就登基,怎么能轻易的更改祖制,而且先皇已经安排好了怡亲王等辅弼新帝,一切事物皇上下旨,8大臣拟个章程,报皇上盖印批准,这是先皇定好的流程,今天董元醇的事就是搬弄是非。董说要增加个亲王,这是先帝定好的,必有深意,这是违反先帝遗训,董的提议是何居心,这俩条关系重大,不可妄言。这既是对董元醇的批驳,更是对两宫太后的批驳与示威,表明八大臣没有丝毫退让的可能。而且要对董严加治罪,以杀一儆百,震慑两宫太后及其他朝廷群臣。

  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八大臣将拟好的驳斥和收拾董元醇的谕旨送到两宫,强势要求两宫批准下发,两宫据不同意,双方第一次公开摊牌。后因时间已晚,两宫太后说留着明天再议,肃顺等人愤愤而回。电影两宫皇太后比较真实的还原了当天激烈的场面。肃顺毫不客气的指责两宫:我们是辅政新君的,不能听命太后的,以前同意你们看奏折就是多此一举。要知道大清祖制后宫不可干政的,这是带着杀气呀,有点威胁两宫。杜翰更是大喊:两宫如果听信他人,我们就不干了。这也是要挟。在当时的大清封建等级森严,这无疑是藐视两宫。史载肃顺、载垣、端华等人肆意高声咆哮,吓得载淳尿了太后一身。最后双方决定第二天再定,不欢而散。两宫是缓兵之计,想托,不了了之。可八大臣却反应激烈,因为这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利呀,拼老命据不妥协,最后使出罢工就是搁车的杀手锏。你儿子的江山,你们看着办。慈安说服慈禧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以后政变的大计,暂时做了让步。两宫太后将董元醇的奏折及八大臣所拟痛驳董元醇的谕旨发下。第二回合八大臣胜。

  可八大臣的罢工,让外界看到了两宫和八大臣的不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对八大臣绝对不利,你比如北京的王公大臣们看到了翻盘的机会,此后大量投机站队开始了。
  两宫太后遭受挫折,可她们是以退为进,预谋回銮北京一起算总账。此时奕訢的势力开始周密的组织和秘密的为政变做各方面的准备,如军机章京吴兆麟将肃顺等人草拟的、批驳董元醇的上谕稿子密藏起来,又如在绝密情况下起草治罪拿问肃顺等人的谕旨。
  醇郡王奕環的福晋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可以经常而随便出入宫禁。收拾肃顺等人的上谕先是由慈禧本人起草,然后她的胞妹传递给奕環,奕環(此时21岁,正式登上历史大舞台,光绪的父亲、溥仪的祖父,他是奕訢的七弟,大清有鬼子六、败家七,他就是传说中的败家七,花钱似流水,豪放,善终。)修改并缮写。
  慈禧太后以小皇帝名义亲笔拟就的上谕如下:
  “八月十一日,朕召见载垣等。虽董元醇奏敬陈管见一折,一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正(政),数年后朕能亲裁庶务,在(再)行归正(政);又在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辅弼;又在大臣中简派一二人充朕师傅之任。以上三端,正合朕议(意),虽我朝向无太后垂帘之仪,朕受皇考大行皇帝付托之重,何敢违祖宗旧制,此所为是(谓事)贵从权,面谕载垣等,著照所请传旨。该王大臣阳奉阴违,自行改写,敬(竟)敢抵赖,是成(诚)何心!该大臣看朕年幼,皇太后不明国是,所至(致)该王大臣如此胆大!又上年圣驾巡幸热河之议,据(俱)是载垣、端华、肃顺等三人之议。朕仰体圣心,左右为难,所至(致)在山庄升遐。该王大臣诓驾垒垒(累累),抗旨之罪不可近(尽)数。求七兄弟改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