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那些事》
第34节

作者: 古月照今尘1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慈禧太后的汉语一般,教育水平也就是小学毕业,好好的密诏写错了12个地方,而且还有些不通顺,这要是让现在的老师批改,准能罚重写50遍是跑不了了,哈哈。慈禧太后在上谕中根据事实瞎编了些肃顺等人的种种欺君之罪,充满了杀气。就这一事件而言,双方都是250对250,一对250,政治幼稚,首先两宫都已经准备在回到北京,和奕訢联手发动政变,彻底干掉八大臣,这时还打草惊蛇,不听奕訢的韬光养晦劝告,这是八大臣没有反心,如果有的话,这是最好的机会和借口。在反观八大臣没有一点政治的敏感度,看不清楚方向,你和皇上他妈斗,赢得了一时,能赢一世吗,尽在小地方找茬,没有一点大局观。可这恰恰证明八大臣没有反心。还是忠心于大清的。

  七.花开俩朵各表一枝,看看同时段北京奕訢的政治能量和执行力:
  奕訢回到北京后,联系了在京的王公大臣,进行了摸排,然后进行了秘密的串联,拜访商议,整理出政变行动的详细的具体计划,中国作什么都讲究师出有名,这次也是,八大臣是咸丰钦命的,政治上很难找出毛病,八大臣也正是因为这个,放松了应有的政治警惕。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在一些政治老油条的寻觅下,找到了一丝破绽。那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咸丰帝临终时大臣们请他用朱笔亲写遗诏,但咸丰帝因无力握笔,只能自己口述,让在场大臣们代笔“承写”。既然遗命八大臣赞襄政务的上谕并非咸丰帝朱笔亲写,这就难免使人对于这一上谕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产生怀疑,于是有人怀疑肃顺等人做了手脚,矫诏妄传。这就是不合理合法,而且是可能的事实。政治合理性受到质疑,下场是要见血的。

  八大臣有矫诏的可能,一时之间,清廷内部的元老重臣对此表示极大的不满与怀疑,如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时任户部郎中的李慈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认为,在中外多事之秋,八大臣大权独揽,怎么就能保证下发旨意是皇上认可的,哪两个印符就是个笑话,矫诏都敢,弄个印符还不小菜一碟。 
  李慈铭等人同时提出,肃顺等八人受顾命之托是先帝病危之时仓猝间决定的,但它是否真的出自先帝之意呢,这完全有可能是肃顺等人假借皇权的矫诏行为。他从根本上否认了肃顺等人受先帝之命辅佐幼帝的合法光环。
  咸丰临终时考虑得不可谓不周到,可前提是三方都在,相互制衡。万一一方独大了呢?
  古今中外要搞政变是离不开军队的支持的,大清现在军方实权人物就是兵部侍郎胜保和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现在奕訢要搞宫廷政变,离不开两人的支持,奕訢在北京独挡一面,排除万难和英法联军签订和约,这些艰辛和敌人的凶狠,作为武将胜保和僧格林沁是感同身受的,正因为他们的作战不利,奕訢在某种程度上是替他俩擦屁股,和谈成功,就意味着国家还在,大清当时是打不过英法的,军方都尽力呀,当时咸丰北逃时,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下令各方督抚领兵勤王救驾,来了打不打过联军不说,能不能来都是问题,这是亡国了,在中国历史上,国都被占基本上政权就此关档了。就是我们说的改朝换代了,南方的太平天国虎视眈眈,1860年战绩还突出的好,太平军和曾国藩到了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对于曾国藩怎么应对皇上救驾要求的,我们在后面的安庆之战的总结里有专门的讨论,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曾国藩没去),突然国都失守,对大清一方士气和军心都是严重的打击。安徽苗沛霖和山东的宋景诗先后反清,本来日趋平静北方再次陷入战乱,大清北方精锐主力蒙满八旗骑兵在9月21日的八里桥全军覆没,北京地区再无可战之兵,是造成日后军权的旁落的重要原因,10月24日奕訢就签订了北京条约,一个月快速的平定了外患,使大清度过了最艰难时刻,最高兴的就是军人,他们的身上战败的压力小了,没亡国,一切可以重来,身份地位没变,感激谁呀,当然是在第一线的奕訢,可在之后的权利分配中,功臣被抛在一边,随咸丰跑路的伴君左右的再次胜出,不是靠功劳而是靠怕马屁上位,能服众吗?,国家危亡时,你们跑到承德吃香喝辣的,天下太平了,你们又跑回来称王称霸的。谁心理能平衡呀,所以僧格林沁和胜保在情感上是支持奕訢的。

  胜保最先表态,早在咸丰跑路期间,胜保就和慈禧、奕訢一起反对,当时就有一起战斗的情谊,在胜保出征联军八里桥战前,慈禧就通过弟弟桂祥送给胜保一个荷包上刺绣“精忠报国”四字,慈禧这是在收买人心。胜保在八里桥战前,排名在僧格林沁和大学士瑞麟之后的,三把手;战后由于表现突出,还受伤了,奕訢保举胜保统帅北京各军。咸丰帝遂正式授胜保为钦差大臣,统领各路援军。因此,在胜保看来,恭亲王奕訢对自己有举荐之恩。董元醇的奏折使大清的大臣们意识到两宫和八大臣的不和,胜保认为此时到了站队表态时候了,他上书请求赴热河哭奠咸丰,而且不等八大臣同意,就动身前往,注意不是直奔热河,而是先到的北京,这是挑战肃顺八大臣的权威,最让八大臣尴尬的是胜保在奏折中向两宫请安,这是公开向两宫表忠心呢。简直就是没把八大臣放在眼里,这时胜保已经在前往热河的路上,八大臣商议怎么处理胜保问题上,采取了和稀泥的方法,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八大臣都是辅政大臣,肃顺主张严加申斥议罪,可怡亲王等认为胜保一向专横跋扈,又有兵权,不易

  过于严责,于是肃顺等人只好顺风转舵,做个顺水人情,准许胜保到热河。这样就保全了双方的面子。但对于胜保违制向太后表忠心的事,肃顺主张严肃论处,9月21日正式下旨论罪。这时的胜保已经在北京和奕訢见过面了,知道了政变的计划,一改往日的跋扈作风,9月26日上折认罪。说自己接到过兵部的文件,就是将皇太后与皇上并列这个格式,自己当然就得同时向皇太后和皇上请安。这是误会,不是故意的。关于用黄折子请安,那是自己秘书没有遇到过皇帝驾崩的事,不知道怎么办,二是军中都是文盲,也没有地方请教;自己就用了黄折子了,属于没文化,无心之失。尽管这样胜保还是真诚的承认了错误。这么有文化的辩词就此蒙住了八大臣,其实八大臣也是借坡下驴,他们也要个面子,胜保认罪折子正好给了双方台阶,就此结束。第三回合,双方战平。可由此也最终证实了八大臣是没有谋反野心的,要不以擅离职守,抗旨不遵正好将胜保拿下,胜保也无话可说,而胜保没有兵权,奕訢还敢按计划发动政变吗?真得是天意,不过最终就是胜保过了一关。看看另一个军方的大佬僧格林沁大清的定海神针,肃顺八大臣是尊重僧王的,9月11日就主动要僧格林沁上热河奔丧,以示特殊恩待。同时也是试探僧格林沁政治立场,僧格林沁此刻毫不掩饰的支持两宫,于胜保一样故意将皇太后和皇上并列开头,解释也是一样,就是我收到的公文就是这个格式,而且最后还来一句:“尚望深思海量是荷”。就是你们好之为之。由于在途经北京时得到了奕訢的教导,胜保在热河表现老练,沉稳、低调。顺利的蒙蔽了肃顺一伙,而僧格林沁公然武力示威,大大减杀了肃顺等人的威风,但是没有得到军队支持的肃顺集团,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旧那么自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