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殇》
第49节

作者: 信陵小司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2-10 08:28:59
  第七篇明殇(七)八年首胜 宁远大捷
  (一)新任经略王在晋
  广宁惨败后,大明的军事前沿已经从原来的辽河东岸被压迫到辽河西岸。进而后金军从广宁南下,长驱直入四百里便可直通山海关。而这一段狭长的地带,称之为辽西走廊。
  所说的辽西走廊,指的是西南起山海关、东北至医巫闾山,东临渤海辽东湾,西依松岭山脉,全长约185公里,东西宽约8至15公里,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地带,此刻直接成为了大明山海关的第一屏障,原本就异常重要,此时,更显得重中之重。但是广宁惨败后,对于辽西走廊的守还是弃却成为了大明廷议的主要争论内容。
  天启二年三月十八日,兵部左侍郎王在晋代替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成为了第四任辽东经略。
  王在晋,万历二十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历官江西布政使 、山东巡抚等,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晋升为兵部左侍郎。对于辽左颇有见识,后世了解明末史实的一部私人著作《三朝辽事实录》便是由他所做,因此此次,王在晋成为了新一任的辽东经略。而这一次,王在晋的管辖范围正式包括了之前熊廷弼三方布置策略所提到的天津、登、莱三地,而且还包括了军事重镇蓟镇。除此之外,王在晋出发时所受到的礼遇规格也丝毫不弱于熊廷弼。天启帝朱由校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以示尊崇和权威。

  针对于辽东的形势,王在晋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辽左崩坏,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在王在晋看来,辽东此刻,广宁丢失,大明在辽东境内已经无法有太大的作为了,所以他的主张就是弃守关外,退守山海关。
  而此时,惧罪前往视察军队的兵部尚书张鹤鸣对于王在晋更是推崇备至,曾评价王在晋为“王在晋铁骨赤心,雄才远略,识见如照烛观火,肩重如迎刃理丝,但秉正不阿,人醉独醒,独臣于在晋两人耳”,而且这个臭不要脸的很明显最后所说的还夸赞了自己。顺便提一下,张鹤鸣此人,虽有一定能力,但在熊廷弼、王在晋以及辽左之事上,基本无功。之前惧罪请求视察军队,可是却惧怕前方危险,逗留了十七天,才到达了山海关。后来担任南京兵部尚书等职。此人虽在此时表现的无功有过贪生胆小,但最终崇祯年间,起义军攻陷其家乡颍州,张鹤鸣被起义军抓住倒挂在大树上,老人家破口大骂、保持气节,最后被起义军杀害,时年八十五岁。不得不说,这个人,有些意思。

  因此,当张鹤鸣如此称赞王在晋后,朝廷里也一致认为王在晋可以稳定关外局势,就这样,王在晋正式接手辽东防务。
  此时,面对着一团混乱的局势,王在晋的防御思想逐渐的成形,那就是重点专守山海关,自广宁一致山海关的土地全部放弃。恰巧此时,蓟辽总督王象乾也建议王在晋道:
  “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滋大。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
  于是,王在晋更加坚定了专守山海关,同时安抚西部蒙古诸部的防御策略,并且上奏朝廷,请求批准。他希望朝廷同意他加固山海关的城防,将其打造成边疆雄关,并且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造边城,拱卫山海关,同时驻守重兵四万,在奏章里,王在晋较为客观的说道:
  “臣尝谓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巳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
  可以说,王在晋此刻对于辽东的认识,还算客观,比诸后来袁崇焕所说大话五年复辽,要更为实在。同时,王在晋发现山海关关城本身存在重大的隐患,其建议重新加固,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但是他的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等人的集体反对,在袁崇焕看来,应该将边城在距离山海关外二百里的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为此,袁崇焕曾两次直接越级,将自己的意见报告给当时的首辅叶向高,但由于叶向高不知前线的情况,拿不定主意。所以也只得在批示里告诫袁崇焕不可“臆度”,此时,明末的一位重量级人物甚至被看好有可能稳住明末危局的人物出现了,在明末,能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的人不多,能两者兼具的,更少,而此人,便被公认为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就是、孙承宗。

  日期:2018-12-10 08:29:29
  (二)第二任辽东猛人登场
  孙承宗,字稚绳,此人相貌奇伟,据说压得胡须张开就像戟一样,估计是连毛胡子。并且此人的声音浑厚、像是练过狮吼功一样。
  此人最初,是一位人民教师或者更准确地说,家教。按理说此人应该和政治。军事武关,但有的时候命运经历偏偏很奇特。当孙承宗以家教的身份跟随自己的雇主新任大同巡抚房守士前往大同的时候,他的人生规划逐渐的发生改变了。
  大同,大明九边重镇之一。这里是真正的重兵云集、军事前沿、接近边地塞外,在这里,孙承宗可以获得他想要的第一手资料。而这第一手资料便是边关防务进而上升到军事。孙承宗对于军事兵法极其感兴趣,在大同期间,他总是和老兵以及一些下层军官交谈。因为他知道,老兵身经百战最有经验。下层军官冲锋卖命说的最为真实、看的最是清晰。就这样,孙承宗对于军事以及大明边关的军事事宜有了一个新的了解。不平凡的人注定有着他的人生轨迹。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孙承宗结束了家教先生的生涯,一举考中进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被授翰林院编修,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什么意思?只要孙承宗自己不作、好好表现,十年之后,他一定会进入帝国权力的中枢,也就是内阁。
  而进入官场后,孙承宗便是展现出了高超处世技巧。万历四十三年四月,大名鼎鼎的梃击案发生,经过调差,万历宠妃郑贵妃的两个内侍庞保和刘成被调查出来。这一下,原本混乱不堪的朝堂再次炸锅,所有人都认为是郑贵妃意欲加害太子朱常洛。但此事本就是悬案,无论是万历还是太子朱常洛,彼此之间都达成了一个政治默契,那就是此事,尽量不要牵扯太多,应该尽早有个合理的结果。
  因此,当时任阁大学士吴道南询问孙承宗这事该怎么处理的时候,孙承宗说道:
  “这件事关系到东宫,不能放任不理,但是又涉及到后宫,不能追查的太彻底。庞保、刘成以下的小人物要追查到底,庞保、刘成上面的人物牵扯太多,应当适可而止。”
  而最终,吴道南按照孙承宗所说的去做,梃击案的影响逐渐的被平定了下来。孙承宗在这一晚明极其轰动的三大案里的表现,足以看出他的见识非同一般。

  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的时候,孙承宗的地位再次得到了巩固,因为这一年大明两任皇帝相继驾崩,十六岁的天启帝朱由校即位,而孙承宗此时的身份则成为了左庶子充当日讲官。也就是负责给皇帝讲课,这恐怕已经是天下所有教师的典范了。而这还不算,这一次干起老本行,孙承宗更是功力不减,一向背后是认为手工技艺超群学习水平不咋地的天启帝朱由校在每次听过孙承宗讲课后都会说“心开”,这样的表现使得就算是魏忠贤,都不敢轻易的动孙承宗。

  所以此时,当得知王在晋想要专守山海关之后,已经成为了兵部尚书的孙承宗决定亲自出关考察,朝廷在下决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