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殇》
第50节

作者: 信陵小司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2-14 08:38:58
  (三)山海关外的辩驳
  当孙承宗到达山海关后,便是开始了对周围地形地势的考察,并且仔细的分析考察王在晋在八里铺所修筑的新城,经过一番考察,孙承宗认为,王在晋说的宏大,但专守山海关,并非上策。
  他当即询问王在晋说道:
  “当这座新城修建好之后,就立即将旧城的四万大军移驻到这里进行防守吗?”
  王在晋却回答道:
  “并非如此,应该在这里再次驻守四万大军。”

  “若如此,便是八里范围内重兵八万了?那一片石西北之地不应该驻兵防守吗?更何况在八里地的范围内修筑新城,新城的后面就是旧城的前面,旧城所设置的陷阱地雷到底是给敌人设置的?还是为驻守新城的士兵所设置的?新城如果可以防守,又怎么用的到旧城?如果新城守不住,那么一旦四万驻军败逃,来到旧城之下,是开城接纳他们?还是拒不接纳将他们推给敌人呢?”
  听到孙承宗如此发问,王在晋回答道:
  “山海关外有三道关可以进入关内。”
  “那么既如此,一旦敌军到来,士兵就会像之前那样败逃,又怎么用得到重关?”
  王在晋再次回答道:
  “那这样,在周围的山上,新建三座营寨,专门用来安置溃军。”

  “大军尚未溃败就修筑城寨来等待他们,这是促使他们溃败!更何况,败军能够进入营寨,追击的敌军也能够尾随进入城寨,现如今辽东尽失,你不做恢复失地的打算,竟然要专守山海关,尽皆放弃关外的藩篱屏障,还每天在朝廷互相争吵,坐以待毙,京城以东从此以后还有安宁的地方吗!”
  至此,被反驳的王在晋无话可说,因为孙承宗说的的确更有道理。而此时,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孙承宗等人的面前。那就是广宁至山海关一带的十万难民该如何安置?
  此时,袁崇焕建议孙承宗说道:
  “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
  而针对于袁崇焕的计划,孙承宗也是多方采纳,再次询问蓟辽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认为,山海关外的军队刚刚战败,士气低落,如果占据宁远,营救难民,倒不如调动原本山海关的军队三千人前往宁远,一方面占据宁远,一方面营救难民,可最后虽然进据宁远,但是难民,却只救回了六七千人。孙承宗深感辽东局势的危急,因此,稍作安排后,便是立刻返回京城,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当孙承宗返回朝廷后,直接上书皇帝,认为王在晋才能不足以胜任辽东经略一职,天启帝立刻扯免王在晋。那么,撤免王在晋后,由谁去担任新一任辽东经略呢?
  孙承宗说道:我去!
  (四)孙承宗的能力
  就这样,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以东阁大学士领兵部尚书经略辽东,这是大明与后金开战以来,第五任辽东经略,也是截至目前,官职最大的辽东经略,孙承宗担任经略后,充分的给予了蓟镇、山海关等地将领相机行事的权力,同时又请求任用阎鸣泰为辽东巡抚,并且请求国库拨款八十万,这些全部得到了朱由校批准,等到孙承宗出发的时候,朱由校更是亲自将孙承宗送出宫门,并赐给孙承宗尚方宝剑、坐蟒等,而内阁的大臣们更是将孙承宗直送到崇文门外。尊崇至极,而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辽东经略孙承宗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当得起这份礼遇!

  而孙承宗到达山海关以后,为了稳定局势,做出了以下的努力。
  其一,根据个人能力,人尽其才,安排到各自适合的职位,将关外的一切事宜全部开办起来。他任用江应诏制定军事编制、袁崇焕建造营、李秉诚训练火器装备,鹿善继、王则古处理军需物资,、棨、杜应芳维修铠甲、孙元化修筑炮台,宋献、程仑购买战马、万有孚采伐树木建造工事、祖大寿辅助金冠守觉华岛、陈谏助赵率教守前屯、鲁之甲安抚救济难民、杨应乾就地招募辽人编纂新军等,整个山海关内外一片热火朝天干劲十足。

  其二,整顿军队,稳定后方。
  任何的恢复大计都离不开军队的支持,可是此刻大明关内外的军队军纪查到了极致,并且武人专横的局面也是有了苗头。针对于这种状况,孙承宗严明军纪,进行阅兵,而后大力裁汰不符合条件的士兵,极大地限制了吃空饷的问题。而除此之外,孙承宗认为,辽人难民心中还是十分的思念自己的家乡,愤恨后金的。因此,必须充分的发挥出他们的力量,因此,孙承宗决定以辽人守辽土。正好裁汰诸军,大军的补充就不用从关内调拨,而是就地招募辽人,来组建新军。很快,鲁之甲从难民里选出七千人驻守前屯,杨应乾招募辽人数千人镇守宁远。并且孙承宗还请求朝鲜继续声援大明,犒赏在皮岛的毛文龙,希望他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牵制后金军的作用。并且任用自己所看重的将领马世龙,成为了关内外当时最有实权的总兵官,并且得到了尚方宝剑。

  在对军队整理过后,孙承宗更是将自己的后方辎重委托给好友登莱巡抚袁可立,令人配合还算不错,这样,孙承宗才可以稳下心来收拾残局。
  而第三点,便是妥善处理自己与朝廷的关系。
  自从熊廷弼王化贞的经抚不和以来,加之朝中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苗头逐渐的放大,此刻的辽东已经不单单是军事前沿那么简单,还有着极大地可能成为双方政治斗争的焦点。无论在辽东的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政敌拿来做文章。而这样一来,孙承宗就不单单要做好自己,还要保护好自己手下的得力人员。但饶是以孙承宗的能力,都不得不屡经波折,久经考验。
  当时,天启帝朱由校对于边境的战事很感兴趣,为了及时的了解边境或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东厂的人员便经常充当皇帝的耳目来到山海关进行所谓的视察,从而将视察的结果上报给皇帝。但是这种视察很明显,实用为少、作威为多。这样的东厂使者俨然是某种程度上的钦差大臣。地方所有一切的好坏是由他们呈报给当今天子的,所有的一切问题也只是他们的一句话,因此这些人在地方是否得到了满足,极其重要。因此,对于这些人的态度,不得不慎重。而在起初,这样的状况还好一些。但是,当朝中彻底的变天,所谓的东林清流惨败,阉党魏忠贤掌握大权以后,那些前来巡视的所谓使者,就逐渐的全部成为了魏忠贤的亲信。表面上,魏忠贤所派遣的使者不仅人数规模庞大,而且也的确带着器械、粮饷来供给驻边军队,并且大肆赏赐驻边的将士们,孙承宗作为经略,自然也是得到了大量的赏赐。但是,孙承宗明白,魏忠贤的做法固然是真正的帮助了边关军队,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是魏忠贤以为皇帝打探军情为借口,将自己的势力深入军队的系统里,握有军权。而这样的一个做法便是留下东厂的人作为监军。一般情况下,接受了大量赏赐当然一定会有私下里的打点,所有的人都会无法反驳。但是当孙承宗从宁远巡视回来以后,立刻上奏朱由校,希望收回令东厂监军的指令。但是这一次,天启帝朱由校没有给自己的这位老师面子,但是回复的却也很委婉,并没有批评孙承宗,而只是说道,这样做没什么的。孙承宗至此,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因为他知道,军权,是皇帝最为重视与放心不下的。

  但是对于魏忠贤来往的使者,孙承宗则是稍显不太买账,按理说地方大员对于这些京城使者一定是毕恭毕敬,但孙承宗加衔太子太保,本身又是东阁大学士领兵部尚书,是一等一的大员。更何况,孙承宗对于魏忠贤一党是相当抵斥的,所以,针对于这样的宦官使者,孙承宗只是用普通的清茶招待,简单到了极点。但是这样做,或者说与魏忠贤打擦边球。还是会有风险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