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51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4-19 11:02:46
  正解论语32:孔子为何不想见孺悲
  17·20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
  生卒不详,事迹亦鲜有记载,惟《礼记·杂记下》记载有:“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

  由于孺悲古书上鲜有记载,因此,便不好断言孔子为何要让孺悲吃闭门羹、明明在家却推辞有病而又故意鼓瑟高歌的确切原因。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芸芸众生,一定会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见解。如“教亦多术矣,予不屑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可备一说;孔子和孺悲是老相识,且孔子熟知孺悲的来意,对于孺悲所求教之事,不宜当面答之,故瑟歌以告,亦可备一说。

  不过,在这众多的见解中,我个人认为,最不大可能的,便是“中国人心中只有君父没有上帝,中国人是喜欢撒谎的民族,孺悲见孔子就是典型的例子”(英国传教士高大卫·《〈中国经典〉,一般被称之为〈四书〉》)。因为断无撒了谎却又有意让人知晓的道理 。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却推说有病,可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日期:2019-04-22 08:44:33
  正解论语33 孔子欲无言之谜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本章记录了孔子“欲无言”。至于为什么会“欲无言”,其背景无从得知,于是不少注家便给出自己的猜测。如李零先生认为孔子不想说话,是因为“大概对政治很绝望”;《诠解》则认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然亦有注家认为是“孔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求道,故发此以警之”或是“孔子有见于道之非可以言说为功,不如默而存之,转足以厚德而敦化”(钱穆先生引)。
  然而,孔子自己给出的原因,却是非常萌哒的:想向天学习;因为天虽然不言,但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不过,孔子给出的这个原因,在萌哒之余,又不乏哲理:人的确值得向天好生学习;因为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五十一章》),天生百物、养育百物却不居功占有,作为百物之长却不主宰;人亦应有些天的境界,不要刻意地为善,自然便好。

  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如果老师您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怎样去传述呢?”孔子说:“天又何曾说话呢?四季不是照常运行,百物不是照样生长。天又何曾说话呢?”
  日期:2019-04-23 15:58:50
  正解论语34:孔子论文化界“劣币逐良币”现象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紫之夺朱:
  紫:紫色。紫色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调合而成。
  朱:红色。红色是三原色之一,它能和绿色、蓝色,调出任意色彩,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还原出红色。
  夺:抢夺,取而代之。
  红色虽然代表着喜庆,但亦代表着正义。古代,红色甚至被赋予驱逐邪恶的功能,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均是以红着色,官吏、官邸、服饰亦以大红为主,即所谓的“朱门”“朱衣”;因此,红色常常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极具警示效果,即使到了现在,亦是如此,如“红灯”“红牌”。
  紫色则不同,由于它跨越了暖色和冷色,是极佳的刺激色,同样醒目,却不失轻松时尚,甚至还略带些神秘。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偏好于紫色,据说齐恒公和鲁恒公便十分喜欢紫色,广泛使用“五色之疵瑕”(《释名》)的紫色来取代原有的正色红色。
  郑声之乱雅乐:
  郑声:顾名思义,是指郑国及其周边地区的音乐,孔子认为郑曲浮靡、不正派,乃“淫声”(15·12)。
  雅乐:纯正的古典音乐,尤是指为君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时所奏的宫廷音乐。
  乱:扰乱,败常乱俗。
  郑曲是否真的浮靡、不正派,不从而知;但与纯正的雅乐相比,肯定要通俗些,自然会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故,孔子认为,郑声扰乱了雅乐在人们心目中的正统地位。

  利口之覆邦家者:
  利口: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即前文提到的“佞”“巧言”。
  覆邦家者:倾覆邦国、家园。
  “利口之覆邦家”,并非是孔子的危言耸听。孔子认为“辞达而已矣”(15·41),而“巧言乱德”(15·27)、“鲜矣仁”(1·3)。况且,“利口”者本身便是应乱而生。乱世时,诸侯割据分争,王权不再稳固统一,这便需要各诸侯国在具备一定国力的同时,尽可能运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等手段来实现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利口”者便有了用武之地。

  正如孔子所说,“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6·15),“利口”者往往能够运用自己的智谋与策略,凭借着三寸之舌以解各种不测之危“利口”者中,不乏仁义之辈,如上面提到的祝鮀、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晏子、使和氏璧完整归赵的蔺相如等;但更多地“利口者”则是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唯恐天下不乱。唯有乱,他们才有存在的必要,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如合纵五国、佩齐、赵、燕三国相印的苏秦,以片言得楚六百里、破坏合纵的张仪,以及同为“利口”者的陈轸、犀首等,他们便属可“覆邦家”的“倾危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顺便说一下,本章,从表象来看,确实如李零先生所说:“反对时髦是孔子的特点”。因为紫色是时髦的颜色,郑声是时髦的音乐,而“利口”则是时髦的政治;然而,就实质而言,便会发现孔子所恶的三事,其折射出来的乃是文化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该种文化现象至今仍有存在。如:不少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家其人气抵不过网络作家、鸡汤作家,高评分的文艺片其票房收入往往不如差口碑的商业烂片等。由此亦可见,人的某些意识形态,纵使跨越千年,依然相似。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淫声来扰乱古典的雅乐,厌恶因伶牙利齿、能言善辩而导致家国的颠覆的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