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52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4-26 10:26:42
  正解论语35:德之贼
  以下七章(17.12-17.18),所列举的种种行为,均可称之为“德之贼”“德之弃”,是对德行的败坏和背弃。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色厉内荏、穿窬之盗:
  厉:威严。
  荏:怯弱。
  窬:捷径孔道。
  “色厉而内荏”者,既可将之形象地比作只会钻洞爬墙、手段见不得光的“穿窬之盗”,亦可将之比作没什么大本事、却喜欢装模作样而一捅即破的“纸老虎”。这类人貌似强大、实则怯弱,外强中干,其内心“长戚戚”而非“坦荡荡”(7·37);故,孔子以小人喻之。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怯弱,以小人作比喻,便如同钻洞爬墙的小偷。”
  日期:2019-04-26 10:27:20
  17·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乡原”,又作“乡愿”。和上章提到的“色厉而内荏”相类似,均是形容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所不同的是,“色厉而内荏”是形容似强实弱的“伪强者”,“乡原”则是形容似善实恶的“伪善者”。
  正如《孟子·尽心》所释的“乡原”:“阉然魅于世”“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乡原”者表面得体大方,正派高尚,能忍别人之所不能忍且不失风度;然而,这些只是为了欺世惑众、沽名钓誉罢了,实际上却是口蜜腹剑、出尔反尔、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故,孔子认为“乡原”乃严重败坏德行的行为。至于性格柔弱、不愿得罪人、亦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则更像是“受气包”“出气筒”,即便有损德行,但损害的威力和范围有限,还算不上是“德之贼”。

  孔子说:“欺世盗名的伪善,是对德行的败坏。”
  日期:2019-04-26 10:27:46
  17·14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道”与“途”均为路。“道听途说”是指在路上听到的话,不经证实,便又随即在路上传播。这种无根无据地听传,是极其不负责的行为,是对德行的背弃。
  然而,现实中,有的人不仅道听途说,而且喜欢主动去打听、传播他人的隐私,以此为生活的乐趣甚至以此为职业。这便确实算得上“八婆”与“狗仔”,且不限男女。
  孔子说:“路上听到便随即传播,是对德行的背弃。”
  日期:2019-04-26 10:28:16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鄙夫”是指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其特点是“患得患失”:既担心得不到,又担心得到了会失去,尤其在乎既得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不惜打击同事,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和这种人共事,便需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免中枪。当然,对付鄙夫的最好办法还是得靠自己,不要跟着患得患失,即使要患,亦只是“患所以立(4·14)、“患其不能也”(14·29),这样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孔子说:“鄙陋之人可以与之一同事奉尊者吗?这类人在没有得到利益之前,总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则又唯恐会失去。如果担心会失去,那么便会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日期:2019-04-26 10:28:43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本章,孔子通过对比古今之“三疾”,指出古之“三疾”虽是缺点,却不失自然的本性;而今之“三疾”非但不见改正,反而变本加厉,透着刻意的虚假。既然连缺点亦变得虚假,那么优点呢?可想而知。
  孔子说:“古人有三种缺点,今人恐怕连这三种缺点亦走样了。古时的狂妄者不过是放纵、不拘小节,今日的狂妄者则是放荡、不知检点;古时的傲慢者不过是有些棱角、不易接近,今日的傲慢者则是蛮横无理、动辄发怒;古时的愚笨者不过是本有的直率,今日的愚笨者则是刻意的欺诈。”
  日期:2019-04-26 10:29:38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本章系重出。
  巧言、令色:
  生活需要赞美与笑容。由衷的赞美和真挚的笑容,能够开启对方的心扉,拉近彼此的距离;但若非发自肺腑而是刻意讨好,这样的赞美与笑容,便是“巧言”“令色”。“巧言”“令色”和“足恭”一起,便可勾勒出一幅活脱脱的奴才相。如上章提到的易牙、竖刁、开方,即为典型的“巧言令色”之徒。
  鲜矣仁:

  相由心生。由于“巧言”“令色”并非自然而是刻意,非但不是由衷地敬佩,而且很可能是“匿怨而友其人”(5·25);这便意味着“巧言”“令色”的状态难以长久持继,一旦被讨好的对象失去了被讨好的价值,讨好者便有可能立即停止对其的“巧言”与“令色”,甚至有可能还会落井下石、背后一枪。同时喜欢“巧言”“令色”的人,往往容易迁怒于人,即:在讨好甲的同时,亦希望为乙讨好;在被甲奴隶的同时,亦喜欢奴隶乙。在这种情形下,心境被太多的外部因素所左右,又怎么能真正地做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目伪善,近乎奴才般地恭维与献媚,这类人很少能够行仁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