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25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正是因为佛,人才不同于动物,这里的佛可不是说的佛经(跟那些双手合十的佛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人的内心佛性的一面───光明、正义、理智等。不错,佛性和魔性都是人性,而且两者相始相终,相生相克。
  人的内心就是佛魔交锋的战场,人性在人的一生中时刻都处于这种交锋的状态,人所有的决定也都是这种交锋的结果:佛弱胜,人就会少犯错误;魔若胜,人就会是非不分。
  也就是说,人性的佛魔在碰撞时,只有佛在处于上风的时候,人才是处于理智的状态。反之,人若处于是非不分的状态,所作决定正确的几率会高吗?比如说人在生气时或受到打击时,情绪容易失控,此时所作的决定最后大部分都会后悔,因为佛输了。
  这又涉及到一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问题,都知道这叫“情商”,时髦的叫法是“EQ”,这玩意儿比智商还重要,因为智商人人都有,只是高低不同,情商却是很多人都没有的。
  而佛包括情商却又不同于情商,因为情商是一种能力,好人坏人都可以有,而佛还有另外一个条件───正义,说白了佛就是人的一种充满了正义感的理智状态(佛其实远不止这些),这不正是人所追求的吗!
  人一生所有的学习和成长,都是为了使自己内心的佛有力量能长时间的控制魔和战胜魔,从而让自己人性的理智和成熟的状态维持得更久。

  那如何才能使人的佛性长时间的处于上风呢!
  先得来了解一下一个千年性的疑难杂症───人性善恶。
  日期:2019-04-15 23:22:29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从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到今天都没个结果。
  我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一些外国的科学家对小孩进行了一项人性测试,具体的测试内容和过程已经不记得了,但他们经过对小孩的行为观察后得出一个测试结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真的如此吗!科学有时候也不一定科学。
  还是先来看看我们老祖宗们精彩的讨论吧!首先是百家之中的孟子和告子的辩论。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就像水流不分东和西一样。
  而孟子则认为,水流不分东西,但分上下,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人性之善,就如水之就下也)。
  后世对这种“性善论”有两种理解:本善论和向善论,具体是什么论,在这里就不讨论了。总之,孟子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教化引导而向善的,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人性善的一面居多,也是因为人性有了善,人才可以教化,这是身处乱世的孟老先生对人性的比较乐观的看法。
  但孟子也不排除人性在环境的变化中也有作恶的可能性,只是有这种可能,在不受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教化是可以向善的。自觉!?
  而荀子有了不同观点:“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都是人为的,通俗的说是荀子将人性分为先天和后天,所谓先天就是人性始终有动物性的一面(恶),而后天就是人类自己建立的社会秩序和生存法则(善),如果要人不作恶或少作恶那就要用后天的善去强行的改变恶,怎么能靠自觉呢!
  更像是那么回事儿了!

  对于这个观点,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只认同一半,韩非子在继承了老师的“性恶”观点的同时,却完全否认了人性有善的存在,这样就与孟子的观点截然不同。韩非子认为,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强制的改变,使人不敢作恶。
  如何强制呢!靠人当然不行,人是有感情的,那怎样才能尽可能且一视同仁的去控制人性的恶呢?
  唯刑法也,前面说过人人都有欲望,那就人人都有作恶的可能,但迫于刑法而不敢作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把人的欲望和作恶的可能性关进制度的笼子。
  现在善恶应该差不多明了了吧!那是不是通过教化引导使人自觉向善是不可能的呢!有可能,只是几率较小。就像用刑法去规定人不作恶一样,可依然有人干坏事,也是几率问题。
  善恶也都是人性,不管是靠教化的自觉还是制度的强制等,都只是对善恶的不同观点,但共同点却都是能最大限度的控制人的恶的同时,还能使人向善。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你如果不做坏事,就算是个好人了,这看似对善的基本要求,却也是遥不可及的要求,因为恶这个魔鬼太顽强,也太强大。
  换言之,如果教化和引导能让人拥有正义和理想的意识与观念(佛),那完善的法令和制度就能让人拥有这种状态和尽可能长期的维持这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佛才能长时间的处于上风,准确的说是要教化引导和法令制度完美的配合,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缺一不可。
  按照荀子的说法,知识和法令的教化,加上礼义的引导都属于佛(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就是说认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改造魔,战胜魔……精辟。
  佛魔的交锋就好比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世道如此,人生如此,人性亦如此,邪恶与生俱来,正义如影随形,交锋无休无止。
  虽然我们的一身总是在佛魔间徘徊,甚至无数次的输给了魔,比如说历史中的乱世、人性的堕落时期和人生的叛逆阶段,但却从未放弃对佛的追求。
  希望天下万世太平,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更希望有一个永远都充满了正义且时刻都处于理智状态的自己。
  这一切当然都不可能,但至少努力过,且一直在努力。
  日期:2019-04-18 00:43:52

  【德和才可兼备否】
  不管是与魔鬼斗还是与邪恶斗,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完美的同时,还可彰显正义,然后社会才会和谐。
  如何让人更完美呢!首先当然是人的品行,品行的根本就是那些仁义道德之类的,也就是先贤们所谓的“正心,修身”,简称“德”;然后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才”,可谓德才兼备者就是近乎完美的人。
  如果人人都德才兼备,那天下不就太平了,社会也就和谐了,这虽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是人类的终极理想。
  可是别说整个人类了,就是个人能实现这种理想的也不多,而真正的价值在于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人是如此,文明亦如此,这就够了。
  不废话了,先看看司马光先生对德和才的高论吧!
  他老人家认为:德才兼备者,谓之“圣人”;无德无才者,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意思一目了然,就不用解释了,这是司马光对德和才的见解,也是用人者区别人才的一个大概标准。

  自古以来,人才是治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打天下有打天下的人才,治天下有治天下的人才,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人才,当然,古代大部分所谓的人才主要是指政治方面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