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57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也就是说,封建制建立的初衷虽然是“公”的,但其结果却是“私”的;而郡县制的初衷虽然是为了一己之“私”,但其结果,却又造成了一种“公”的状态。
  郡县制反而成为“公天下”的开端。
  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详细论述。[/cp]
  日期:2018-10-09 08:27:51
  [cp]《历史的侧面》(254)
  再次,双方的管理方法不同。
  在封建制下,各级封建主在管理自己封地时,享有近乎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大权,甚至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私家军队,上级封建君一般无权干涉。而在封君的政府里打工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是贵族出身,因为他们的爵位是世袭的,官职是世袭的,俸禄也是世袭的,所以又称之为“世卿世禄”。
  但是放到郡县制里就不一样了,非世袭的职业官僚在他的管辖区域内,一般只有单一的权力。比如征个兵、收个税、办个科举、断个案、征发个徭役什么的,绝对没有割据一方的实力。而且,皇帝与官僚之间也属于雇佣关系,官僚只是皇帝的打工仔,皇帝是官僚的雇主,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俸禄,属于“俸禄制”。
  还有,就是双方的指导思想不同。
  封建时代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是儒家思想!
  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
  关于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

  也许有人会说,阵疯你竟瞎掰,儒家思想不是秦朝以后被各个朝代一直奉为圭臬的指导思想吗?怎么到了你这里,就变成了封建时代的指导思想了呢?我们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实话实说啊,阵疯可真没有骗你们,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确实是为西周封建制服务的,不是为秦朝以后那种郡县制服务的,这从孔子思想的内核就能看出来。[/cp]
  日期:2018-10-09 10:23:26
  《历史的侧面》(255)
  首先大家要明白,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在春秋时期。在那个时代里,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术下移、礼乐崩坏。诸侯们不尊王了,大夫们也不尊诸侯了,甚至连下边的陪臣也不尊主子了。各种弑君、弑父,杀子、杀主、犯上作乱的事情层出不穷,这些都让孔子感到深深的忧虑。

  怎么办呢?
  孔子想到了“周礼”。
  实际上,孔子是“周礼”问题专家,他一辈子都在研究周礼。孔子的学术水平也主要体现在对周礼问题的研究上。
  那么,周礼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当然是用来为西周那种封建制服务的了。
  想当年,“周公”老先生(也就是周公旦)发明出周礼,就是为了他所建立的那一套“西周封建制”服务的,不是为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服务的。双方在执政理念方面完全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维护的对象自然也不相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非要拿着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去指导秦朝以后推行的郡县制,自然会感到特别的别扭,会招来各个方面的掣肘。
  比方说,孔子一再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说,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做儿子的样子。
  为什么必须这么说呢?
  因为,

  日期:2018-10-09 12:32:23
  《历史的侧面》(256)
  因为在先秦时期的封建制里,各个阶层的身份是相当固化的,基本没有上下流动的可能。做天子的永远是天子,做诸侯的永远是诸侯,做大夫的永远是大夫,做士的永远是士。对于普通庶民来说,你可能累死累活奋斗一辈子,到头来,仍然是一介庶民,永远也成不了贵族。
  如果某一级封建主很有“上进心”,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比如,一个诸侯觉得做诸侯没意思,非要当天子(比如楚子就非要当楚王),那么,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天下的动乱和社会的动荡。再比如,某一级大夫不想当大夫了,非要当诸侯(比如“三家分晋”)。那么,他必须干掉上一层的封建主(也就是诸侯国君),然后自己才能当诸侯。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诸侯国内的混乱不堪和政治纷争,而一旦起纷争,老百姓就要遭殃了。

  再举个例子,孔老夫子穷其一生都在强调—做人要各安其位,各谋其政,各司其职,不得僭越。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也太“佛系”了,简直迂腐不堪,人怎么能没有上进心呢?但是放在当时,却是治世之良药。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各阶层的身份是极端固化的。你是什么阶层的人,永远都是该阶层的人,相互之间几乎没有流动的可能。为了体现这种等级上的差别,“礼”就成了一种标签。
  比如,什么样级别的人应该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款式的衣服、住什么规格的房子、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听什么样的歌舞、泡什么样的妞…都有详细的规定。这就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处级、厅级干部,可以乘坐不同标准的公车一样,不能越级。一旦越级,就成了“僭越”。一旦僭越,必然会引起纷争。而一旦出现纷争,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以,当孔老夫子听说,鲁国有个大夫居然使用八行八列的劲舞团表演歌舞这样的“小事儿”时(“八佾舞于庭”),居然气得七窍生烟。他拍桌子大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注: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根据《周礼》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享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按规定只能享用四佾)
  日期:2018-10-09 14:07:29
  《历史的侧面》(257)
  那么,在郡县制社会里,该使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呢?
  答案是—法家思想。
  大家注意了啊,敲黑板、划重点了啊!郡县制度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传说之中的儒家思想,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被历史的表面现象给蒙蔽了。
  那么,为什么说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呢?主要是因为:

  第一,郡县制本身就是按照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不是按照儒家思想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边的“商鞅变法”部分已经详细论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二,郡县制要想高效的运行,也必须按照法家的规律办事才可以,使用其他一切思想到了郡县制这里都会表现的水土不服,都会导致社会运转的失灵。比如,后人试图使用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来修正法家的偏激,可结果呢,偏激没怎么修正好,反倒是衍生出许多其他的祸患,比如“道德至上”、“不重视生产劳动”、将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以及“华夷之辨”等等。
  还有,就是到了汉朝以后,儒家思想虽然被强行拉了进来,当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但实际上,在后台运行的仍然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只不过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幌子,是一块儿遮羞布,统治阶级仍然按照法家这个思想内核来治理国家。
  这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或“儒表法里”。
  关于儒家和法家互相掐架的内容,我们在后面会专门开辟出一章进行详细的讲解,我们这里先把郡县制的部分说完。
  日期:2018-10-09 18:18:08
  《历史的侧面》(258)

  在封建制社会里,社会的结构类似于一个“金字塔”。处于最顶端的是周天子。周天子的下一层是几十、几百、乃至上千个诸侯。诸侯的下面一层是数量更多的“大夫”。在大夫之下,则是数量更多的“士”。
  到了士这一级,已经属于贵族的最底层了。在往下就不再是贵族,而是数量极为庞大、成分最为复杂的平民,或者称:“庶民”。
  封建制的社会结构是这样一种层和层之间有联系、但联系的并不十分紧密、且等级分明、结构松散的“金字塔”型结构。
  但是到了郡县制里不同了。在郡县制度下,社会的壁垒基本上都被铲平了,贵族阶层被消灭,社会的等级差别变得异常单调。其中,居于等级制高点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皇帝,他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则是广大的平民,他们人数众多,数量庞杂,但位卑言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