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58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处于两者之间的则是一定数量的官僚阶层(包括少数的“王公勋戚”),他们没有皇帝的特权,却是皇帝的雇员,借着皇帝的权势狐假虎威,同时又是皇帝统治人民的工具和爪牙。

  这样一来,社会上就出现了三个层次:皇帝—官僚—平民。
  日期:2018-10-09 20:40:12
  《历史的侧面》(259)
  所以说,郡县制社会并不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而是一个“枝层”式结构,层与层之间连接很紧密。它的最顶点是皇帝,最底层是平民,夹在二者中间的则是规模非常庞大的—官僚阶层。
  由皇帝这个顶点向下辐射,由皇帝辐射到大臣,由中央辐射到地方,从而形成一张密闭透风的大网,将触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妄图集中一切、控制一切、干涉一切、管制一切。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张“大网”的功能,我们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该网络的主体结构—官制。
  我们知道,郡县制的大面积铺开,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来首先完成的。但是在秦国这一个地方搞郡县制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又是两码事儿。
  在秦国的商鞅变法之前,中华大地还基本处于贵族政治的状态。因为土地都分封出去了嘛,所以各大诸侯国的行政系统都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相国”(又称“相邦”,汉朝时因为要避刘邦的讳,才改为相国),带领几名小兵(比如“史”、“书”、“司空”、司寇之类的),组成一个国家常务委员会,处理一下日常杂事儿。如果遇到一些特别重要的大事件,就将各大家族的头领们都召集起来,召开一个御前会议,商量商量对策。

  这些人的职务既不固定,所辖的权力职责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土地、人口、财产都分封出去了,都已经“包干到户”,所以,对于地方上的事务,上级封君并不关心,他们也没权力关心。
  日期:2018-10-10 09:25:54
  《历史的侧面》(260)
  其实,在先秦时期,国家最大的事情只有两个,一个是打仗,一个是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到了商鞅变法以后就不同了,由于国土和人口不再分封,都由皇帝直接管辖,这就使得全国的各种杂事儿都要汇集到皇帝那里去。而这些杂事儿,往往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牵扯到方方面面,仅凭皇帝佬一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都干不过来的。
  干不过来怎么办呢?
  没有办法,他只好雇佣非世袭的职业官僚替他打理,帮助他处理政务,由此也就产生了官制。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各种官制,包括行政、司法、监察和军事制度,差不多都是在秦朝时期草创的。秦朝在这方面,拥有多项知识产权。
  简单说来,郡县制度下的官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中央官和地方官。
  中央方面,官制非常清晰,分为“皇宫”、“相府”和“卿寺”三大部分。他们的首长分别是皇帝、三公和九卿。
  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九卿是政府部长。
  “三公”里的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实行“三权分立”,啊不!应该称为“三权分列”应该更合适一些。
  中国古代可没有三权分立,只有三权分列,别看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可差着十万八千里。一个代表着现代共和制,一个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皇帝专制。
  而“三权分列”的官制相适应的,则是“三公九卿”制度。
  日期:2018-10-10 10:20:27
  《历史的侧面》(261)
  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向皇帝负责,接受皇帝一个人的考核,最终使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

  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具体说来就是一些管粮的、管钱的、管司法的、管外交的、管皇亲国戚的…
  相当于现在中央的各类部长,其主要职责分布如下: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皇家祭祀;
  光禄勋,负责宫殿大门和宫中宿卫;

  卫尉,负责宫城保卫;
  太仆,负责皇宫车马和皇帝出行;
  廷尉,负责司法刑律;
  大鸿胪,负责蛮邦事务;
  宗正,负责皇亲国戚;

  大司农,负责国家经济;
  少府,负责工商税务(用作皇帝私房钱),以及皇帝的饮食起居、医疗保健、文化娱乐;
  中尉,负责京城保卫;
  …
  可是你会发现,这里除了大司农(财政部部长)、大鸿胪(外交部部长)、廷尉(公丨安丨部部长)和中尉(首都卫戍司令),可以勉勉强强算是中央政府的官儿,其余的只能算是皇帝的家臣。比如:光禄勋相当于皇宫传达室的主任兼侍卫队长,卫尉是皇家的近卫军司令,太仆是皇家的马车夫,太常、宗正、还有少府,则更像是皇帝的大管家。
  这实在不太像是政府,更像是某个大户人家,可是郡县制的国家本身就是家国一体、公私不分,奉行的是“家天下”的主张,为的是确保一家一姓的独裁统治,这也算是一种封建残余吧。
  日期:2018-10-10 13:15:28
  《历史的侧面》(262)
  要说起秦朝以后的官制,最主要的不在于中央,而在于地方。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
  在地方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先秦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采邑制度,而是“废封建、置郡县”,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
  首先,秦中央将地方划分成一个一个的郡。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一个郡之内的行政、军事和监察。
  在郡的下边又划分成若干个县。县设县令或县长(大县为令,小县为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等助手。
  一县之内又划分成若干乡,乡下有亭、亭下有里(相当于村、屯一级)。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经做过秦朝的亭长,相当于今天的村治安联防队长。

  所有这些地方行政机关,都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不像封建制度那样是一些具有独立性质的地方割据政权。
  它们直属于中央,向中央负责,受中央监督,被中央控制,是中央伸向地方的触角和毛细血管。地方上的一切事务,包括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政务最终都要汇集到中央,由中央来裁决,由中央来统一指挥。
  所谓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最终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创立的这种官制,基本上被后来的统治者们所继承,并且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比方说明朝吧,明朝的官制是历朝历代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它完全由中央的皇帝向外辐射,由中央辐射到地方,由京师辐射到各级省、府、州、县、乡、里…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实,秦朝距离我们还比较久远,描述起来也不太方便,我们不妨拿距离我们比较近的明朝来说一说。
  如下图所示。
  日期:2018-10-10 14:43:59

  [cp]《历史的侧面》(263)
  想必大家都看过大导演陈凯歌指导的电影《无极》,这是一部“魔幻史诗”般的大片。但相比于《无极》,我更愿意看它的姊妹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哈哈(请允许阵疯先猥琐一下)!
  在《血案》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电影将“王城”比喻成“圆环套圆环娱乐城”,阵疯觉得这个比喻非常恰当,正好可以突出王城的建筑特点。
  说来也是巧合,朱元璋设计的这一套明朝的官僚系统,也属于一种“圆环套圆环”的格局。

  在此格局中,居于中心的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帝国至高无上的大独裁者,他精神上被神话(天子),人格上被异化(民无二主),身体上被兽化(龙),意识形态上被儒化(圣人),其专制的权力具有极大的独裁性、专断性、排他性和随意性。
  第二个圆环是紫禁城。
  紫禁城里有两类机构,一类是宦官机构,比如司礼监;一类是与外朝联络的机构,比如内阁、六科。这些机构的官员上班叫“入直”,“直”通“值”,是通假字,入直就是去紫禁城值班。这两个机构属于皇帝的贴身秘书班子,称为“内朝”。
  内朝之外是“外朝”。外朝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也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文武百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